创新教育的必要条件∶建设良好的校园创新环境
编辑整理:深圳自考网 发布时间:2018-05-24 14:20:37阅读数:
摘要∶本文根据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变化。"和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观点,从哲学的高度辨证地提出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有良好的"外因",即学校必须充分认识网络的意义,在网络环境下大力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新环境,才能真正保证创新人才的培养的观点。并且提出了校园创新环境建设的六条措施,使得校园创新环境的创设有了较好的操作性。
人类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农业经济时代,又走过了几百年的工业经济时代之后,在将要进入21世纪的前夕,我们便急匆匆跨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在知识经济时代,谁都不能忽视信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存在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新知识,开拓知识新的应用领域,成了人们的新追求。国民的创新能力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近年来,江泽民同志从面对2l世纪挑战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高度,多次提到了创新问题。他说 "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 ,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创新" 是知识经济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最宝贵的财富。而学校是知识传播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
但是,面对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面对网络和教育日益紧密广泛的联姻,给我国的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能否在网络条件下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
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改革现有的教育模式,实施创新教育,实现教育创新,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使其创新潜能得以激发、展现和生长的环境。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只有在学校和社会都为学生创设了适宜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环境,充分发挥网络在信息传播和改变教育教学模式方面的作用,才能真正培养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急需的创新人才。
毛译东同志在著名的《矛盾论》中指出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鸡蛋因得到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 从另一方面讲,即便是鸡蛋,如果没有适当的环境和温度也永远不可能变为鸡子。可见在内因一定的情况下外因起着决定的作用。我们都把学生看作"鸡蛋"(具有创新潜能的人才), 而不是"石头" 。要使"鸡蛋" (学生)变成"鸡子"(创新人才),适宜的"孵化温度"也就是良好的创新环境的建设就是极为重要的了。良好的创新环境就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外因"。没有这些环境就很难或者说根本不可能培养出大批的创新人才。因此,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在创新环境的建设上下大气力,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创新教育环境。使在校的"鸡蛋" 都变成"鸡子" 。
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外部环境。目前从社会的大环境来讲,党和政府大力提倡创新。举国上下,齐谈创新,大中小学,都搞创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呼声不绝于耳。而且校园基础网络的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全国已有600多所高校和3000多所中小学建了校园网,2000年12月CERNET网的主干网已全面建成提速,这一切都为学校创新教育环境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
但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还在学校,学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环境的好坏至关重要。只有大力加强学校内部创新教育环境的建设,营造出了一个良好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创新环境,才能真正使创新人才的培养落到实处。校园创新环境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很多因素,牵涉方方面面。在网络时代除了抓好校园网的建设,对学生进行网上获取知识信息的培养教育之外,我们还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校园创新教育环境的建设。"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 在我们国家,什么事情,只要领导重视,就好办了。学校领导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真正从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人才需求的高度,从创新人才培养对国家的发展及生死存亡的高度,从学校创新环境的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的高度,来认识学校创新环境建设的重要性。把学校创新环境的建设放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校领导不但要拿钱投资网络建设良好的创新教育硬环境,而且要定出目标,积极倡导,拿出措施,合理组织,有效监督,正确评价,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才的创新软环境。
第二,要创建一个合理的组织环境。任何一个目标的实现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有与之相配套的组织机构。它决不同于应试教育所存在的组织机构,而是应该围绕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形成一个良好的、有效的、运转灵活的组织机构。比如可设立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专门研究管理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具体事情。团委、学生会要以如何适应新时代对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继续发挥密切联系学生、引导学生、组织学生的作用。要研究如何组织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兴趣小组、创新小组,这些小组应该如何活动等情况。校内各职能部门也要明确职责,相互配合,共同为创新环境的建立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三,创新环境的建设要从课堂教学抓起。倡导素质教育,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如何开发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仍是主渠道。要充分发挥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注重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习惯于"满堂灌"、"一言堂" ,学生擅长于知识的接受和模仿,缺乏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而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模式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参与的权利和机会,鼓励引导学生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创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应是一个好"演员",而应是一个好"导演"。
第四,创新环境的建设离不开教材创新。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媒体。没有一套好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教材,开展课堂创新恐怕也是一句空话。好在我国的教育主管部门、教材出版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都已意识到了这一点。教育主管部门和有关出版社已经组识出版了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面向21世纪教材。这些教材从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电子教材到网络教材应有尽有。另外各学校还依据自身特点开发新的创新教材。不仅高校编写出大量的结合自己特色的创新教材,中小学也开始编写适合本校使用的创新教材。如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就鼓励教师自主设计课程,自主探索课程的规律。开设了《以案学法》《模拟股市》《环保行动》《经历求职》等课程。这些课程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体验,充分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感受科学意识、创新精神。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发展的需要,进行选择性学习,甚至可以自报选修课程、自主进行课题探索、研究。初步调查有93%的学生认为开设这样的课程很有必要。
第五,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是建设创新环境的核心内容。
1、培养成立学生兴趣小组。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兴趣是创造力的源泉。我们追溯历史不难发现,很多成功的科学家、艺术家都是由对所从事专业的兴趣而走上了成功之路。达尔文对生物学的兴趣,写出了《物种的起源》;爱迪生痴迷发明,而获得了二千多项专利;丁肇中对物理学有兴趣,而获得诺贝尔奖┅┅。培养兴趣,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兴趣小组无疑是一种好形式。
2、定期和不定期地举办多种形式的创新竞赛、创新展览会、科技小制作、创新电视大奖赛、电脑建模、设计大赛、联网创造、网络远程创新大赛等等,是使创新活动充满活力的强大杠杆;
3、在网上设立创新主页,利用网络创新。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创新能力上,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为这些能力在网络时代是学生创新的基础能力,是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基本能力。
4、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使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与实践相结合。这样可使学生更早地接触科研创新活动,并受到教师更多的直接指导。
5、设立必要的"大学生教学实习与社会实验基地"。大学生教学实习与社会实线活动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是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经。
6、举办多种形式的专家报告会,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启示作用。同时也是让学生更多、更广的了解掌握国际科技、经济发展前沿信息的有效方法。
以上这些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能起到消化课堂知识,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作用。这些活动的开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非常有效的。应该充分利用并大力发扬。比如我国开展的《"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已进行了两届,它正逐步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实验室,提高实践能力的练兵场,创造未来业绩的孵化器。国内和国际间的各种"奥林匹克"智力竞赛,更因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而受到各国政府和民间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第六,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要培养懂得创新教育、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是学校开展创新教育的关键。美国阿克隆大学董事会杰出教授、著名高分子科学家程正迪教授认为:"要使中国的教育和科研真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就要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授队伍。建立竞争机制和考评制度,确保教授队伍的质量。"
他说∶"教授要活跃在育人第一线,把最先进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和做人的品质。教授是学生的楷模,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有不可估量的影响。"高校如此,中小学也一样,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要培养出创新人才,先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水平的教师。
因此,加速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教师也是学校创新环境建设的重要方面。因为具有创新教育理念的教师,不仅能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和落实已有的创新教育理念和,还能够根据自己以及学生的情况创造性地去开拓创新教育的新领域。
以上笔者提出了学校创新环境建设的六个方面。抓住了这些方面并确实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校园创新环境的建设,就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但是,由于大、中、小学对创新人才要求的目标不同,创新环境的创设也应有所区别。在今年召开的"全国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学术研讨会" 上,与会专家教师就提出了∶"在初等教育阶段,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为主,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创新欲望,使学生从小就乐于创新,勇于创新;中等教育阶段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为重点,要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批判思维上下功夫;高等教育阶段要在继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些研究成果,为不同类型的学校进行创新环境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使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创新环境建设的重点。从而培养出具有不同特点的不同层次的创新人才,来满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希望和要求。
学校教育实际上就是做"孵小鸡" 的工作。就是做使学生由"鸡蛋" 向"鸡子" 的转化工作,就是想方设法促进学生"内因"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良好的校园创新环境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网络时代充分发挥网络的"第一生产力" 作用,是创新环境建设的首要条件。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我国参于21世纪国际竞争的核心武器。相信通过校园创新环境的建设,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校园创新教育环境,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创新人才的培养氛围。也一定能够培养出千千万万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所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有了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够实现百年的夙愿,实现伟大的复兴,再度辉煌。
参考文献∶
《毛泽东选集》277页
《创新与未来》路甬祥主编 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
《发展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光明日报 2000年11月15日
《创新∶从课堂教学抓起》 中国教育报 2000年12月2日
《高水平教授队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 中国教育报 2000年12月4日
本文标签:深圳自考 教育类 创新教育的必要条件∶建设良好的校园创新环境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zikaosz.com)
《深圳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最终考试信息请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站内容部分信息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或来源出处标注为其它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