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深圳自考网!本站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广东省教育考试院(http://eea.gd.gov.cn/)为准。 RSS地图 | 网站导航

深圳自考网LOGO

服务热线:400-8077-735

自考办电话 | 在线提问 | 公众号

07年自考“传播学概论”归纳总结(6)

编辑整理:深圳自考网 发布时间:2018-05-23 05:46:03阅读数:

第九章 受传者研究

  第一节 受传者和受众1受传者和受众的相同之处和区别

  答:受传者指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接受者。传播学中的受众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2.受众在大众传播中有何重要作用?

  答: ①受众不但是大众传播信息到达的目的地,而且也是媒介信息的积极主动的“寻觅者”。

  ②在大众传播中,受众是否接触某一媒介传递的信息,得凭受众自愿,传播者无法也无权强迫受众接受媒介传递的信息。

  3大众传播中受众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 ①广泛性。大众传播是面向全社会公众的传播活动。

  ②混杂性。大众传播的受众是混杂的,由特点各异的受众成员组成。

  ③分散性。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与传播者没有直接的接触,他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分隔开的,无法展开当场的对话交流。

  4受众接受信息的动机有哪些?(联系“使用与满足”)

  答: ①消遣娱乐。广大受众使用大众传播媒介的基本动机之一。受众往往首先视它为消遣、娱乐的工具。

  ②满足信息需求和心理需要。了解国内外大事,获取市场、商品、文化等信息。

  ③获取知识,提高文化水平。“空中学校”广播电视大学、中专等,极大的延伸了学校的课堂。

  ④人们相互交往的需要。它们把受众成员同周围的世界联系在一起。

  第二节 关于受众的理论

  1. 枪弹论(魔弹论、子弹理论、皮下注射论):大众传播的受众是被动的、相对而言无自卫能力的“靶子”,很容易被大众传播媒介射出的“子弹”——信息——所击倒。但后来的实证研究发现,有时,受众受众似乎是“中弹”了,而却“拒不倒下”。

  2. 受众的个人差异论?

  答:1概念:以“刺激——反应论”的心理学模式为基础,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描述受众,认为不同的受众成员对大众传播信息的不同的接收行为,取决于个人特性的千差万别。

  2美国传播学者德福勒归纳了主要观点:

  ①各人心理结构是千差万别的。

  ②个人之间差异的形成,主要由于后天习得的不同。

  ③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的人们接触到不同的观点构成他们的心理结构,使他们每个人都与他人不同。

  ④人们由于后天习得的不同,导致他们在感知理解客观事物时各自带有自身的倾向性

  ⑤心理结构各不相同的社会成员,对大众传播媒介内容的接受、理解、记忆、反应,也是各不相同的。

  3意义:各人差异论的贡献在于,促使人们重视个人的心理因素对受众成员的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从而使传播学中对于受众的研究,可以从分析受众成员的心理入手。但测量心理因素非常困难。

  3 .受众的社会分类论?

  答:以社会学为基础,注重各社会群体的特性差异对受众成员的媒介信息接受的行为的影响。主要观点:

  ①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公众提供各种信息,但社会成员是有选择地接收和解释这些信息的。

  ②人们的这种有选择的媒介信息接收行为之基础,是社会成员在阶层分明的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

  ③这种社会结构是由许多社会群体类别组成的;确定社会群体类别的分类界限的,是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工资收入等人口统计学上的因素。

  ④确定社会群体类别界限的因素,影响人们对于大众信息的注意和反应形式,从而使各社会群体的内部成员们对大众传播作出大体一致的反应。

  4.受众的社会关系论?

  答:1着重分析受众成员日常的社会关系对其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

  2主要观点有:

  ①媒介向社会成员提供各种信息,但社会成员是有选择地接收和解释这些信息的。

  ②造成社会成员有选择的大众传播信息接收行为的重要原因,在于他们的社会关系影响着他们的接收方式。

  ③当个人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性决策为家庭、朋友、熟人和其他与他有关系的人所改变时,就表明上述的社会影响在产生作用。

  ④个人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注意形式和反应形式,反映出他的社会关系网络。

  ⑤因此,大众传播媒介的效果既非一致的、强大的,也非直接的;个人间的相互影响极大地制约和影响着媒介效果。

  5简要评述当前常见的几种受众的理论答:三种不同的受传者理论,各自从不同的侧面,探讨了影响受众对大众传播内容的接受和瓜情况的一些因素。虽然它们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解释影响受众信息接收行为的一切因素,但都不失之为观察这种现象某些方面的有用视角。我们认为,不存在一般无异的受众。受众的媒介信息接受行为受到各种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的影响,的确是一种复杂的现象。

  第三节 受众的选择性因素及理论解释(重点)

  一 概念:1.认识的连贯论(认知不和谐理论):受众的选择性因素,是帮助受众成员避开与自己固有观念不和谐的信息的骚扰,从而保持心理平衡和认识一贯性的机制。根据这种观点,人们有意识地选择那些与自己的立场、观点、信仰一致的内容,而对那些不一致的内容则不予注意、回避或不接触,避不开时则通过选择性理解和解释减少其对自己固有观念的冲突。

  2.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成员往往接触、理解并住记那些能满足自己需要或兴趣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与他们原有的观点相一致,也可能有悖于固有的观点。

  二 问答:1.为什么说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并不是信息的被动的接受者?  答:1 受众的选择性因素:  ①选择性接触:面对着众多的媒介信息内容,受众成员无法毫无选择地被动地注意所有这些内容并对它们作出反应。他们只能根据自己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有选择地使用媒介。

  ②选择性理解(解释):这是指受众对已被接触和感知的大众传媒的信息所给予的意义,同传播者给予的意义是否一致,而理解的程度对于劝服来说是具有决定性的。

  ③选择性记忆:受成员对自己所接触、理解的媒介信息,并非能全部长久地印入脑海之中,而只是有筛选地记住一部分内容。

  2 解释选择性因素的观点:  ①认识的连贯论(认知不和谐理论)的解释:受众的选择性因素,是帮助受众成员避开与自己固有观念不和谐的信息的骚扰,从而保持心理平衡和认识一贯性的机制。根据这种观点,人们有意识地选择那些与自己的立场、观点、信仰一致的内容,而对那些不一致的内容则不予注意、回避或不接触,避不开时则通过选择性理解和解释减少其对自己固有观念的冲突。

  ②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解释:受众成员往往接触、理解并住记那些能满足自己需要或兴趣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与他们原有的观点相一致,也可能有悖于固有的观点。

  ③可获得性(易得性)论的解释:受众成员常常选择那些最易获得、最易吸收的传播内容,并且往往由于某些信息易于获得,自己也没有什么特殊理由拒不接受而记住了这些内容。(应当注意“黄金时间”的效应)

  综上所述,受众选择信息的过程并非简单受到某种单一因素的影响,试图用某种单因论来解释它是不全面的。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要理解受众心理上的选择过程的重要性。

  2.为什么说枪弹论是错误的?(P241)答:魔弹论是错误的,这主要表现在它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它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播的能力的选择和使用能力。它对传播过程作了过于简单的描述。

  第四节 反馈与受众调查

  1读者调查的类型?

  答:包括四种:

  ①读者概况调查。采用人口统计学分类法分类,提供构成报刊读者群体的概要信息。

  ②受众选择报刊信息的调查。用于测定哪些读者阅读报刊中哪些内容。

  ③对读报用途和读者所得到的满足的研究。旨在调查受众读报的动机及其从读报中得到的满足。

  ④读者——非读者研究。描述“非读者”的社会特点,找出调查中“非读者”不读报的原因。

本文标签:深圳自考 学习笔记 07年自考“传播学概论”归纳总结(6)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zikaosz.com

本文地址:http://www.zikaosz.com/xxbj/1183.html


《深圳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最终考试信息请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站内容部分信息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或来源出处标注为其它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深圳自考-便捷服务